《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民族文化符号共享的价值和意义 ——基于重庆

 
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2
 

民族文化符号共享研究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以恒合土家族乡为例,论述民族文化符号共享的表现,探讨民族文化符号共享的价值和意义。恒合土家族乡是重庆地区第一个土家族乡,也是万州仅有的两个民族乡之一,这里生活着汉、土家、苗、畲、蒙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以汉族和土家族为主,土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2%,属于“大杂居、大散居”类型。

一、恒合土家族乡共享文化符号的表现

恒合土家族乡的各民族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以土家族和汉族为主的文化交融现象,主要体现在语言、精神信仰、婚姻家庭、饮食、岁时节日、文化艺术等方面。

(一)语言符号。恒合土家族乡各民族在语言文化上互动交融、相互渗透,语言基本相同,主要以汉语为主。当地的土家族基本不会讲土家族语言,只有少数年龄大的老人对土家称谓有略微的印象,土家语中一些特殊的词汇还略有保留,仅从语言上无法区分汉族与土家族的差别。当地的语言基本与万州方言相同,与湖北利川相似,但在音调及个别事物的称呼上与万州周边又有所差别,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二)精神信仰。经过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实践,恒合土家族乡各民族形成了共同的精神信仰,信仰和崇拜的对象与自然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有关,贯穿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典型的是原始宗教和民间信仰。原始宗教主要表现在祖先崇拜上,祖先崇拜是恒合极为重视的一项民俗,具有非常浓厚的地域色彩,内容形式丰富,体现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传统孝道文化的尊崇。当地人视祖先为尊敬的神,认为祖先死后,同现实的人一样具有情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供奉祖先能保佑家人平安、健康,保佑诸事顺遂;若是做了对祖先不敬的事,就会遭到祖先的惩罚。人们通常通过祭祀的方式求得祖先的保佑,同时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一般在中元节(当地人称为“月半”)、春节、清明节进行祭祖。此外,在一些重要场合或仪式中也进行祭祖,如嫁女儿、娶媳妇、乔迁新居、办丧事等等。

(三)婚姻家庭。在恒合土家族乡,族际通婚很普遍,以汉族和土家族为主。当地大多家庭是由几个不同民族成分组成,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婚俗融合了多民族文化习俗和现代化元素。恒合土家族乡传统的婚姻缔结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婚姻习俗中包含了汉族、土家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一般要经历“打样”(即瞧模样)、求婚、讨红庚、定亲、看期、婚礼等过程。现今结婚仪式较以前简化许多,大多为自由恋爱,若是经人介绍,要经过打亲与求亲、看期与定亲,最后举行婚礼。目前结婚时,彩礼和嫁妆是当地人非常看重的,在举行婚礼的过程中,迎亲、发亲和回门都有特殊的要求和禁忌。现当地很多婚礼都是在酒店举行,由专门的婚庆公司主持,免去了很多传统婚俗仪式。整个恒合的婚俗在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四)饮食。因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多民族的互动,恒合土家族乡各民族逐渐形成了相同的饮食习惯。当地的饮食品种丰富、做法多样、风味独特,吃法讲究,同时还伴随着诸多忌讳。在饮食习惯方面,当地人喜欢吃酸辣,菜肴讲究酸、辣、香,辣椒在当地的饮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恒合土家族乡的民众多居住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气候潮湿阴冷,吃酸辣的食物可以除湿祛寒,所以几乎每一顿饭都离不开辣椒。当地最具特色的饮食当属老腊肉、粉蒸肉、鲊海椒、糍粑、合渣豆腐、油茶汤、土扣碗、绿豆粉等。当地的饮食习惯与生活、生产劳作息息相关,崇尚节俭、注重饮食礼仪,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节庆习俗。恒合土家族乡共享的节庆习俗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月半、中秋节、重阳节等,春节是当地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鲜明的体现。春节前有杀年猪的习俗,一般在十月至腊月期间,家里养猪的人户要找吉日宰杀年猪,杀年猪要请亲朋好友吃“杀猪饭”。过年前,除了采购年货以外,每家每户会自制一些特色菜品,如“打豆腐”、煮魔芋、卤肉等。除夕是当地团年的日子,在吃团年饭之前要先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仪式结束后一家人才围坐在一起吃团年饭。到下午或傍晚时,还要到祖先坟前烧福祉,燃放鞭炮,寓意为去世亲人拜年。当地除夕夜有守岁的习俗,据说是因为怕除夕夜梦到不好的事,来年会遭霉运,所以才通宵守岁。大年初一至初三的忌讳较多,如不能扫地、不能动针线、洗漱用水不能外倒等。过年时,亲朋好友会相互串门、拜年送礼,节日期间通常会有“唱车灯”“划彩船”“玩龙”等娱乐活动。这些习俗蕴含了人们对日常行为习惯的约束,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

(六)文化艺术。恒合土家族乡各民族共享的文化艺术集中表现在打莲箫、打锣鼓、舞狮、跳摆手舞等民间歌舞上。

打莲箫原本是一种汉族舞蹈,一般在喜庆场合表演。表演者手握莲箫中间部位,用两端均匀而有节奏地敲打肩、腰、臀等身体其他部位,除单人打外还可几人互打,边打边唱。莲箫在敲击过程中节奏鲜明,所唱的曲目内容通俗易懂。打锣鼓包含了多种表演方式,在红事与白事上均可表演,只是表演的内容形式不一样,从敲打的节奏、曲调就可区分。锣鼓又分为“快引子”和“慢引子”,“锣鼓引子”指打击演奏锣鼓乐句(钹、马锣子、大锣、大鼓)所形成的固定音效节奏。当地多打“快引子”,“快引子”音效浓厚、震撼力强。舞狮在恒合最初只出现在喜庆场合,后来逐渐与锣鼓相结合,同时出现在丧事表演中。在恒合有人过世除了请乐队表演节目外,近些年有更多的人请舞狮队和锣鼓队表演,锣鼓队和舞狮队请的越多,越能显示家族的经济实力。请乐队表演一般是汉族的风俗,请锣鼓队一般是土家族的风俗,现已成为土家族和汉族共同的文化风俗。

摆手舞原本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歌舞形式,是一种带有原始宗教性的集体舞蹈,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分为“大摆”和“小摆”,跳时基本动作为手脚同边,下不过膝,上不过肩,身体下沉而微有颤抖,动作简单矫健,舞姿大方粗犷、气氛欢快,主要表现了土家人征战、狩猎、劳作的场面。现今土家族摆手舞已发展成为当地群众的健身舞,文化广场上,每晚都会有众多居民围圈跳摆手舞。同时摆手舞也被纳入当地小学校园里,成为小学生的课间操。以上事实表明了恒合土家族乡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互动和共享。

二、共享民族文化符号的价值和意义

(一)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恒合土家族乡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先天的条件。最初不同民族在生产生活上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正是因为有差异,各民族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才会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经过多维度、深层次的交往互动,各民族相互吸收、借鉴,将对方民族的文化因素运用到自己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共享的文化符号。多民族共享文化符号有利于加深民族间的交往与了解,增强民族认同,化解民族矛盾,从而培养共同的民族情感。共享民族文化符号有利于巩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命运纽带,促进各民族如石榴籽一般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进步。

(二)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①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相互交融,才有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各民族共同传承发扬。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是历史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民族文化是尊重差异,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表现,能加深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加中华文化使用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无论共享哪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互动和共享,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民族文化进行挖掘、传承和创新,丰富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发展并传承民族文化,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中华文化充满了生命力,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各方面培养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尤其要注重增强文化上的认同。②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既存在差异,也存在共性,文化差异难免会产生冲突。因此各民族应该在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承认彼此文化的理念下,互补文化差异,共享民族文化符号,拉近民族间的距离。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也是交往交流交融更深层次的过程,一方面促进了民族间的共同性因素增多;另一方面促进民心相通,凝聚民族情感,巩固相同的意识形态。最终达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恒合土家族乡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各民族间文化的良性互动、文化共享,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是民族认同的重要表现。多民族在共享文化符号这一过程中激发了中华文化的活力,构建了和谐的民族关系,加强了民族团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①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②李昌平:《增强文化认同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大家庭》2019年第1期。

黎红斌,女,汉族,重庆人,民族学硕士,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研究方向:民族问题。

民族文化符号共享研究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以恒合土家族乡为例,论述民族文化符号共享的表现,探讨民族文化符号共享的价值和意义。恒合土家族乡是重庆地区第一个土家族乡,也是万州仅有的两个民族乡之一,这里生活着汉、土家、苗、畲、蒙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以汉族和土家族为主,土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2%,属于“大杂居、大散居”类型。一、恒合土家族乡共享文化符号的表现恒合土家族乡的各民族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以土家族和汉族为主的文化交融现象,主要体现在语言、精神信仰、婚姻家庭、饮食、岁时节日、文化艺术等方面。(一)语言符号。恒合土家族乡各民族在语言文化上互动交融、相互渗透,语言基本相同,主要以汉语为主。当地的土家族基本不会讲土家族语言,只有少数年龄大的老人对土家称谓有略微的印象,土家语中一些特殊的词汇还略有保留,仅从语言上无法区分汉族与土家族的差别。当地的语言基本与万州方言相同,与湖北利川相似,但在音调及个别事物的称呼上与万州周边又有所差别,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二)精神信仰。经过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实践,恒合土家族乡各民族形成了共同的精神信仰,信仰和崇拜的对象与自然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有关,贯穿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典型的是原始宗教和民间信仰。原始宗教主要表现在祖先崇拜上,祖先崇拜是恒合极为重视的一项民俗,具有非常浓厚的地域色彩,内容形式丰富,体现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传统孝道文化的尊崇。当地人视祖先为尊敬的神,认为祖先死后,同现实的人一样具有情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供奉祖先能保佑家人平安、健康,保佑诸事顺遂;若是做了对祖先不敬的事,就会遭到祖先的惩罚。人们通常通过祭祀的方式求得祖先的保佑,同时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一般在中元节(当地人称为“月半”)、春节、清明节进行祭祖。此外,在一些重要场合或仪式中也进行祭祖,如嫁女儿、娶媳妇、乔迁新居、办丧事等等。(三)婚姻家庭。在恒合土家族乡,族际通婚很普遍,以汉族和土家族为主。当地大多家庭是由几个不同民族成分组成,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婚俗融合了多民族文化习俗和现代化元素。恒合土家族乡传统的婚姻缔结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婚姻习俗中包含了汉族、土家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一般要经历“打样”(即瞧模样)、求婚、讨红庚、定亲、看期、婚礼等过程。现今结婚仪式较以前简化许多,大多为自由恋爱,若是经人介绍,要经过打亲与求亲、看期与定亲,最后举行婚礼。目前结婚时,彩礼和嫁妆是当地人非常看重的,在举行婚礼的过程中,迎亲、发亲和回门都有特殊的要求和禁忌。现当地很多婚礼都是在酒店举行,由专门的婚庆公司主持,免去了很多传统婚俗仪式。整个恒合的婚俗在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四)饮食。因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多民族的互动,恒合土家族乡各民族逐渐形成了相同的饮食习惯。当地的饮食品种丰富、做法多样、风味独特,吃法讲究,同时还伴随着诸多忌讳。在饮食习惯方面,当地人喜欢吃酸辣,菜肴讲究酸、辣、香,辣椒在当地的饮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恒合土家族乡的民众多居住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气候潮湿阴冷,吃酸辣的食物可以除湿祛寒,所以几乎每一顿饭都离不开辣椒。当地最具特色的饮食当属老腊肉、粉蒸肉、鲊海椒、糍粑、合渣豆腐、油茶汤、土扣碗、绿豆粉等。当地的饮食习惯与生活、生产劳作息息相关,崇尚节俭、注重饮食礼仪,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五)节庆习俗。恒合土家族乡共享的节庆习俗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月半、中秋节、重阳节等,春节是当地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鲜明的体现。春节前有杀年猪的习俗,一般在十月至腊月期间,家里养猪的人户要找吉日宰杀年猪,杀年猪要请亲朋好友吃“杀猪饭”。过年前,除了采购年货以外,每家每户会自制一些特色菜品,如“打豆腐”、煮魔芋、卤肉等。除夕是当地团年的日子,在吃团年饭之前要先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仪式结束后一家人才围坐在一起吃团年饭。到下午或傍晚时,还要到祖先坟前烧福祉,燃放鞭炮,寓意为去世亲人拜年。当地除夕夜有守岁的习俗,据说是因为怕除夕夜梦到不好的事,来年会遭霉运,所以才通宵守岁。大年初一至初三的忌讳较多,如不能扫地、不能动针线、洗漱用水不能外倒等。过年时,亲朋好友会相互串门、拜年送礼,节日期间通常会有“唱车灯”“划彩船”“玩龙”等娱乐活动。这些习俗蕴含了人们对日常行为习惯的约束,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六)文化艺术。恒合土家族乡各民族共享的文化艺术集中表现在打莲箫、打锣鼓、舞狮、跳摆手舞等民间歌舞上。打莲箫原本是一种汉族舞蹈,一般在喜庆场合表演。表演者手握莲箫中间部位,用两端均匀而有节奏地敲打肩、腰、臀等身体其他部位,除单人打外还可几人互打,边打边唱。莲箫在敲击过程中节奏鲜明,所唱的曲目内容通俗易懂。打锣鼓包含了多种表演方式,在红事与白事上均可表演,只是表演的内容形式不一样,从敲打的节奏、曲调就可区分。锣鼓又分为“快引子”和“慢引子”,“锣鼓引子”指打击演奏锣鼓乐句(钹、马锣子、大锣、大鼓)所形成的固定音效节奏。当地多打“快引子”,“快引子”音效浓厚、震撼力强。舞狮在恒合最初只出现在喜庆场合,后来逐渐与锣鼓相结合,同时出现在丧事表演中。在恒合有人过世除了请乐队表演节目外,近些年有更多的人请舞狮队和锣鼓队表演,锣鼓队和舞狮队请的越多,越能显示家族的经济实力。请乐队表演一般是汉族的风俗,请锣鼓队一般是土家族的风俗,现已成为土家族和汉族共同的文化风俗。摆手舞原本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歌舞形式,是一种带有原始宗教性的集体舞蹈,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分为“大摆”和“小摆”,跳时基本动作为手脚同边,下不过膝,上不过肩,身体下沉而微有颤抖,动作简单矫健,舞姿大方粗犷、气氛欢快,主要表现了土家人征战、狩猎、劳作的场面。现今土家族摆手舞已发展成为当地群众的健身舞,文化广场上,每晚都会有众多居民围圈跳摆手舞。同时摆手舞也被纳入当地小学校园里,成为小学生的课间操。以上事实表明了恒合土家族乡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互动和共享。二、共享民族文化符号的价值和意义(一)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恒合土家族乡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先天的条件。最初不同民族在生产生活上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正是因为有差异,各民族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才会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经过多维度、深层次的交往互动,各民族相互吸收、借鉴,将对方民族的文化因素运用到自己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共享的文化符号。多民族共享文化符号有利于加深民族间的交往与了解,增强民族认同,化解民族矛盾,从而培养共同的民族情感。共享民族文化符号有利于巩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命运纽带,促进各民族如石榴籽一般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进步。(二)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①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相互交融,才有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各民族共同传承发扬。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是历史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民族文化是尊重差异,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表现,能加深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加中华文化使用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无论共享哪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互动和共享,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民族文化进行挖掘、传承和创新,丰富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发展并传承民族文化,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中华文化充满了生命力,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三)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各方面培养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尤其要注重增强文化上的认同。②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既存在差异,也存在共性,文化差异难免会产生冲突。因此各民族应该在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承认彼此文化的理念下,互补文化差异,共享民族文化符号,拉近民族间的距离。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也是交往交流交融更深层次的过程,一方面促进了民族间的共同性因素增多;另一方面促进民心相通,凝聚民族情感,巩固相同的意识形态。最终达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三、结语恒合土家族乡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各民族间文化的良性互动、文化共享,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是民族认同的重要表现。多民族在共享文化符号这一过程中激发了中华文化的活力,构建了和谐的民族关系,加强了民族团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注释:①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②李昌平:《增强文化认同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大家庭》2019年第1期。


文章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网址: http://ystmzwhxk.400nongye.com/lunwen/itemid-48928.shtml


上一篇: 暂无
下一篇: 林业论文_注入高校活力 创新学刊发展——《园林》学刊与同济大学联合办刊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